(有雷)
北美上映日期:2006/11/10 (限定地區)
台灣上映日期:2007/03/16 (原定2/23)
國別:美國、德國
類型:劇情、愛情、音樂
導演:Agnieszka Holland(秘密花園)
編劇:Christopher Wilkinson(叱吒風雲)
演員:艾德哈里斯 Ed Harris(暴力效應)、黛安克魯格 Diane Kruger(近距交戰)、馬修古迪 Matthew Goode(愛情決勝點)
(以上資料引用自www.truemovie.com)

BEETHOVEN:
I am all that is , was , and will be.
No mortal man has ever lifted my veil.


既"阿瑪迪斯"後好像沒再看過音樂人傳紀式電影,沒能在電影院觀賞這部巨作Copying Beethoven,真地太可惜了!

電影一開始採倒序,當我看完片子後,還回頭再看一遍,真地覺得這麼一顆星殞落,實在太可惜了,但相較於他晚年的疾病折磨,上帝還是有祂的安排!!

飾演Beethoven的是一位演技派演員Ed Harris,(我對他印象最深的是"時時刻刻"中的演出),一開始我沒注意到是他飾演Beethoven,只是越看越眼熟,化妝科技實在太進步了,再加上他完全融入的演出,讓整個故事很具吸引力;尤其那段長達10分鐘的"第九號樂章"指揮(實際上拍攝時間長達50個小時),很震撼,幕後Ed Harris提到這段演出:「經歷剛開始的不安後,合唱團與交響樂團瞭解到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並有備而來。鏡頭拍得越多,我們的表現也變得更自在與享受。例如有一次,在拍攝終曲前的某個段落,導演安格尼斯加已經喊卡,但我們卻停不下來。我一直指揮,交響樂團也持續演奏,直到結束。整座劇院後來爆出如雷掌聲,當時真的很令我心滿意足。」 連在台下的另一位男主角Matthew Goode也說到:「看著Harris指揮時,我感動得起雞皮疙瘩。我覺得自己彷彿被送回到過去的時光,並體驗真實的事件。即使拍到第五十個鏡頭,感動的程度還是始終如一。」
看完這感官饗宴再聽到演員們如此述說,不難想像100多年前世人乍聽到這樂曲時,感動有多大,當時Beethoven超大膽的在交響樂曲中加入合唱,當我聽到那段眾人皆詳的快樂頌時,真的,瞠目結舌,知名的音樂理論家荀白克(Harold C. Schoenberg)在著作《Lives of the Great Composers》中比喻,莫札特像是在王宮貴族屬地之外的徘徊者,但「貝多芬就像一腳把門踹開、大搖大擺登堂入室,並反客為主。」


另一位應該說是主角,因為英文片名為Copying Beethoven,由Diane Kruger飾演Anna, 這是個虛構角色,是兩位真實人物的綜合體,他們都是曾與貝多芬的長期抄譜員共事過的奧地利男音樂學生。編劇還提到兩位靈感對象,一位是深受貝多芬音樂影響的法國女作曲家蘿倫菲瑞絲(Lorenc Ferenz),以及某位心甘情願為他奉獻一切的女性。

片中的Anna幫大師抄譜,到後來自己的作品很難不受其影響,Beethoven也對她說到:"這世界要的是妳,不是第二個Beethoven."整部片不在電影該有的時間(戲劇的高潮,都會放在電影的五分之四或十分之九的最後關頭)點推出高潮,而選擇在片子一半時就出現(第九號樂章的演出),導演編劇們並沒有忘記,主角其實是對Beethoven晚年生活上有影響的人物,也把雖是大師的作品,但要帶給觀眾的故事,非一般音樂傳奇的傳記式電影區隔開來,而進入音樂人生的啟示(Anna如何被大師所影響並啟發).

我對古典樂沒有研究,常是生活中的連結,而去觸碰到看不懂的音符,也因心境的不同,每次聽,感受都不同,女主角Anna在Beethoven臨終前的那句"我聽懂了大師您的賦格曲",真地看出soulmates的心是如何緊密的連接.
一個大名人的小軼事,能把我們拉回古典樂的美妙,我想Beethoven要的是跟他一樣的感動吧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idayo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